中信集團是1979年由榮毅仁先生創辦的。成立以來,中信集團充分 發揮了經濟改革試點和對外開放窗口的重要作用,通過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按照國際慣例辦事,在計劃經濟體制中 探索走市場經濟的道路,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在國內外樹 立了良好信譽和形象。目前,中信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具有較大規模的跨國綜合性企業集團。
多元中信
中信集團按照“踐行國家戰略、助力民族復興”的使命要求,以“打造卓越企業集團、鑄就百年民族品牌”為發展愿景,以“深化國企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和融入區域戰略”為工作主線,深耕綜合金融、先進智造、先進材料、新消費和新型城鎮化五大業務板塊,致力于成為踐行國家戰略的一面旗幟,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科技型卓越企業集團。
責任中信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站在中信40年后再出發的起點上,我們將繼續秉承“誠信、創新、凝聚、融合、奉獻、卓越”的中信核心價值理念,踐行“32字中信風格”,不斷完善員工管理、環境管理、品牌管理和公益管理,為踐行社會責任提供新可能,與國家、與社會、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共創自然與人類的美好未來。
當前語言版本:中文
本公司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大型綜合性企業公司,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
本公司黨委由9人組成,其中包括黨委書記1人,副書記2人,駐中信集團紀檢監察組組長1人,黨委委員5人。
公司黨委主要職責包括:保證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認真履行政治領導責任,落實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的決策部署,發揮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重要作用。公司黨委采用黨委會形式,按照“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切實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等要求,討論和決定公司重大事項。
目前,本公司董事會暫由8人組成,其中包括執行董事3人(董事長1人,副董事長1人),非執行董事4人,職工董事1人。
董事會主要職權包括:擬訂公司發展戰略、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決定公司經營計劃、投資方案、管理機構設置、負責人薪酬方案等,制定公司基本規章制度,制訂公司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和利潤分配及彌補虧損方案,制訂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變更方案,制訂公司章程的修改方案,審議批準總經理工作報告,聘任或解聘公司總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聘請或解聘外部審計機構等。
目前,本公司監事會由6人組成,其中包括股東代表監事3人(監事長1人),職工代表監事3人。
監事會主要職權包括:檢查公司財務狀況,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
本公司管理層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決定其權責范圍內的經營管理與決策事項。
中信集團以美國反舞弊性財務報告委員會發起組織(COSO)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的核心理念為指導原則,依據五部委(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2008年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相關配套指引、國家相關政策制度,開展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相關工作。
中信集團風險管理的架構是以公司治理結構為基礎的「四個層面」加「三道防線」:「四個層面」即(i)董事會,(ii)高級管理層和若干委員會,(iii)中信集團的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及(iv)成員單位;「三道防線」即(i)由中信集團的各層級業務經營部門組成的第一道防線,(ii)以中信集團的各層級風險管理職能部門組成的第二道防線,及(iii)由中信集團的各層級內部審計部門或專門審計崗組成的第三道防線。
經濟環境及狀況
中信集團多元化業務遍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中信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業務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際、國內經濟發展以及政治和法律環境的影響。
中國經濟步入結構調整期,新的增長動力的形成涉及到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進一步改革。世界經濟復蘇態勢低于預期,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仍較為疲軟,由于內部結構差異明顯,各區域發展狀況更趨分化;新興市場經濟增速略有回升,但由于自身潛在增長率和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以及資金外流等影響,回升勢頭依然脆弱。如果不利經濟因素在中信集團經營業務的國家及地區出現,則有可能對中信集團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運營風險
中信集團金融業務涉及銀行、證券、信托、保險、資產管理等多個領域。信息技術在現代金融業已得到廣泛應用,傳統金融業務與創新業務均依賴于計算器系統、計算器網絡和信息管理軟件支持。信息技術系統不可靠或網絡技術不完善會造成交易系統效率低下、業務中斷、重要信息丟失等情況,將會影響金融機構聲譽和服務質量,甚至帶來經濟損失和法律糾紛。
中信集團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資源能源、制造業、工程承包、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等多種業務,這些項目可能會繼續遇到各種經營困難。倘若部分困難超出中信集團的控制范圍,可能導致生產的延誤或增加生產的成本。這些運營風險包括政府延期償付、稅收政策惡化、勞資糾紛、意料之外技術故障、各類災害和突發事件、未預期的礦物、地質或采礦條件變化、污染及其他環境損害、與外國伙伴、客戶、分包商、供貨商或本土居民或社群潛在的爭議等。這些風險會對中信集團相關業務造成損害和損失,從而給中信集團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信用風險
隨著大量新型的交易主體進入各個市場,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新產品、新業務大量涌現,交易對手日益多元化,信用風險的廣度和復雜程度不斷加劇。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公司業務范圍廣泛,涉及的商業交易對手眾多,因此對市場發展和商業合作對象信用狀況需要保持密切關注。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防范此類風險,則有可能對中信集團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競爭市場
中信集團業務經營所在的市場面臨激烈競爭。如果未能在產品性能、服務質素、可靠程度或價格方面具備競爭力,或會對中信集團構成負面影響。
- 金融業務面對來自國內和國際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
- 工程承包業務面臨來自全球同行業企業以及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公司的挑戰;
- 資源能源、制造業、房地產及基礎設施和其他行業業務在資源、技術、價格和服務方面也面臨嚴峻的競爭。
競爭加劇可能會導致中信集團產品價格降低、利潤率降低以及市場份額的損失。
地方、國家及國際法規的影響
中信集團在不同國家及地區面對當地的業務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對中信集團業務在有關市場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發展前景造成重大影響。中信集團投資于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目前及日后可能日益承受地方、國家或國際上各種政治、社會、法律、稅務、監管與環境規定不時轉變的影響。此外,政府制訂新的政策或措施,無論是財政、稅務、監管、環境或其他影響競爭力的變動,均可能導致額外或預計之外的運營開支和資本開支的增加,及對中信集團業務的整體投資回報帶來風險,并可能阻延或妨礙其商業運營而導致收入與利潤受到不利影響。
天災或自然事件、恐怖主義行為及疾病
中信集團業務或受以下事件影響:地震、臺風、熱帶氣旋、惡劣天氣、恐怖主義行為或威嚇、高度傳染疾病爆發,而在當地、區域或全球程度上直接或間接減少主要貨品或服務供應或減少經濟活動。倘若發生任何上述災禍,中信集團的業務可能遭受破壞,并會對中信集團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針對集團面臨的主要風險,中信集團及子公司致力于不斷完善風險監控和管理機制,推進公司各層級的風險識別、評估工作;強化對重大項目和重點業務的風險評估和監控;開展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中信集團通過非現場監測和現場檢查等方式,全面掌握子公司經營情況、財務狀況和重大業務開展情況等,評估其可能產生的風險;針對薄弱環節和風險隱患進行風險報告,督促、落實風險管控,提升風險管理全面性和主動性。
電話:86-10-64661710
傳真:86-10-64661186
郵箱:g-contact@citic.com
信訪電話:010-64665166
信訪郵箱:xinfang@citic.com
地址:中國 北京市 朝陽區
光華路中信大廈
?2015-2022 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證030779-2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0327號
請使用IE10及以上內核瀏覽器,建議使用Chrome、Firefox、360最新版等。
本網站支持IPV6訪問